《国医论坛》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陈垣先生和近代医学

 
来源:国医论坛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8
 
陈垣先生和近代医学赵璞珊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史学家陈垣先生(土880—1971),一生勤奋,写作颇富,所著《元西域人华化考》,《史讳举例》、《吴渔山先生年谱》、《元典章校补释例》、《旧五代史辑本发复》、《释氏疑年录》,《清初僧诤记》、《南宋初河北新道教考》、《通鉴胡注表微》等书,立论精审,方法邃密。一些成书于抗日战争期间的著作,更富于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素为中外学术界所景仰。值得提出的是,陈先生早在完成上述著作之前的青年时代,于1907年曾在广州博济医院学习。1908年与友人创办光华医学校,并继续学习。毕业后曾留校任教,又先后与梁慎余,叶菁华等人编辑出版了《医学卫生报》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在这两种刊物上,陈先生写出了一系列推动近代医学发展,以及中西医学史的文章,为我国近代医学和一向无人开垦的医学史研究领域,首先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作。在1908年至1913年的数年间,他写的几十篇长短文章,诸如《说诊脉》,《说肾b。《论人巧免疫之理》、《为虎列拉答读者问》以及《牛痘人中国考略》、《中国解剖学史料》、《洗冤录略史》、《肺痨病传染之古说0。《释医院》、《日本德川季世之医事教育》、《古弗先生传》、《高嘉淇传》、《张仲景像题词》,《王勋臣像题词》、《黄绰卿像题词》等,都是介绍近代医学发展和中外医学史研究的论文。此外,陈先生在“医事评论”栏中还写过许多短文,为提倡近代医学和改善我国环境卫生而发出有力的呼声。陈垣先生从事近代医学和中西医学史研究不是偶然的。如果研究一下当时的时代背景,我们将不难发现陈先生对于近代医学的提倡是具有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基础的。自从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后,中国一系列战争失败,早巳引起我国广大人民特别是知识界对国家命运的极大关心。维新、变法、强兵、向外国先进学习等一切通向使中国富强之路,无不引起人民的极大向往和关怀。其中有一部分知识界认为消除中国之贫弱,提倡。科学救国”,必须首先改进医学卫生面貌。强国必须强民,强民必须强体。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康广仁,曾随美国医生嘉约翰学习西医三年,后来在澳门主办《知新报》,于1897年(光绪23年)发表刘桢麟《富强始于卫生论》的文章,文称:“欲治天下,必自治国始,欲治国必自强民始,欲强民必自强体始。强体之法,西人医学大昌,近且骏骏乎进于道矣I”同年,梁启超在上海《时务报》也发表医学改良之意见,称:“凡世界文明之极轨,惟有医学……医者纯乎民事者也,故言保民,必自医学始I”可见早于戊戌变法以前,从医学着手救国的思想,已经在酝酿中。一2矍一在这以前,一般认为自黄宽(绰卿,1829年生,1878年卒。1850itll857年先后在美英学习文。学和医学)开始,就有一批中国人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学习了西洋医学。另如关韬作为美国嘉约翰医生助手也曾学习和掌握了外科手术。还有尹端模也翻译过大量西洋医著。继之,尚有金韵梅及伍连德等,在十九世纪后期到国外学习过西洋医学,但是这些入学习西洋医学还不是在挽救民族危亡思想指导下而立志学习西洋医学的,因为当时。科学救国。的思想还没有形成影响。他们多是因为曾在教会学校读书,或是曾充外国医生的助手,因而才学习近代医学的。但是在本世纪的初期,这种情况大不相同了。。辛丑和约。以后,清政府表面上已准备立宪,实际仍企图加强封建统治,这时革命活动已逐渐兴起。大家知道,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影响下,在。科学救国。思潮影响下抱着以医救国的志向,在1904年到日本去学习医学的。鲁迅先生《呐喊》自序中写道,他在读了英人合信的《全体新论》等一些近代医学论著后,逐渐。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因此,他考入了日本一家医学专门学校。陈垣先生也是在这一挽救中国危亡的历史条件下学习近代医学的,他在《中国解剖学史料》一文中说:“他人方日事探险,日辟新岛,而我则日蹙百里,乃夸大其祖若宗之开国雄烈以自慰,抑亦可谓大愚也已……。。这是他主张积极学习近代医学的思想基础。在1908年至1913年的六、七年时间里,他先后写出大量有关近代医学和医学史的文章,充满了革新我国医学和改革我国人民卫生条件的内容,很有特色。从这时起,陈先生已显露,他不仅掌握许多近代医学知识,并且也非常熟悉我国固有医学的历史和著作。他的医学和医学史论文既有理论,又有很强的科学性,并且每说明一问题均先以充足的史料作为依据,然后进行阐述,具有很大说服力。如果我们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来认识,也就能完全了解陈垣先生不遗余力地写作、介绍近代医学和中西医学史的文章,是有着对我们民族危亡抱有切身责任感的,他是受“科学救国。思潮的影响而致力于医的,这是他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体现.1913年以后,陈垣先生自广州到北京先任国会议员,其后曾参加故宫博物院档案整理工作,并担任数所大学的教授和校长等职务,著述转向史学考证、校勘学,避讳学、年代学,宗教研究等方面,培养了大批的史学工作者,并在史学研究方法上给学者指明了一条深邃而宽广的道路。根据刘乃和先生所编的《陈垣同志已刊论著目录系年》,陈先生在1913至1916年的几年中是暂时没有发表文章的,这或者是他从医学转向史学研究接触更多文献的阶段,而其后就开始了大量的史学论著写作了。那么综观陈垣先生青年时代医学论述的中心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初步归纳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一、推崇新知陈先生在1908年出版的《医学卫生报》第一期为《张仲景像题词》中,首先就指出了我国汉末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自序所论述的。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赉百年之寿命……悉付凡医。,这是指病家不知卫生道理,轻率委性命于。庸医。的一种愤慨,张仲景为此表示。深痛。。至于针对医家,张仲景则指出:“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一22—旨,以演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I。陈垣先生为此按称:凡墨守旧法,而不求新知者,是仲景所。深鄙”者,因此提出,张仲景的学术虽然后世研究者很多,但对手仲景求新知的思想则很少有人注意。张仲景一向被目为我国医圣,在建安年代疾疫流行、仲景宗族大量疫死的情况下,发愤致力于医,并能总结出一套有关发热性疾病不同阶段出现的征候和治疗规律,大大提高了我国临床的医疗水平,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因此,陈垣先生在《医学卫生报》第一期,首页为张仲景像题词的立意是很清楚的。他不仅纪念我国这位伟大医家的突出贡献,更重要的是表彰张仲景不沿旧说,以实践求新知的大胆革新精神。这面对当时我国许多人还局促于固步自封、蹈袭守旧的情况,无疑是有着启人深醒的意义。二,重视解剖陈垣先生在《医学卫生报》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先后发表的《王勋臣像题词》和《中国解剖学史料》等文,对于医学解剖在探索人体生理的重要性方面,作出了很为精辟的论述,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点:首先,陈先生称:“吾国解剖学最古,《灵枢.经水篇》已有‘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之言。是以<<内经》言解剖者甚伙,时在初民,有所错误,无可为讳。吱黄而降,只有方论,于人身构造之理,反阙而不详。秦越人、皇甫谧诸人,亦皆演述经文,无复实验……盖先儒持论,以戮尸为虐政,虽帝者犹有罪及枯骨之诫,医术昔又侪于贱技,其不能如歧黄之剖视死者,有由然也2”这是言明我国医学最早曾重视解剖并有记载。及于后世,儒家由于发扬儒理,有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等论点,影响很大。同时医生地位卑微,为此,我国医学解剖虽发源很古,但后来却不能取得应有之发展,发生了停滞现象。其次,陈先生指出:“世界医学之所长,特解剖学。,而解剖学又是基础医学的重要一环,世界医学之发展,解剖学具有重要之因素,我国虽古代有解剖学,但以后则始终未能“新寻出一物,新发明一功用”。而是。拘守残帙”,这实际无益于我国医学之进步。第三,陈先生还指出,生于十九世纪的王勋臣(清任),其所以被认为是我国具有识见的医学家,是因为他深明人体解剖对于研究人体的病因病理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王勋臣像题词》中指出,王勋臣曾说:“业医诊病,当先明脏腑,尝阅古人性腑论及所绘之图,处处矛盾。,为此王勋臣发愤著书,先后于荒冢中看露脏之童尸,观市井刑剐之罪犯,以视脏腑究竟为目标,著成《医林改错》一书。因此,王勋臣医学研究的大胆怀疑精神是值得称道的,研究方法也是有胆有识的。虽然他处在封建社会,条件艰难,但他排除万难,不避污秽和封建舆论的压力,而勇于探索尸体脏腑奥秘的精神,永远为人们所钦敬。陈垣先生在继《张仲景像题词》之后,为王勋臣像题词,应该说是经过认真考虑的。过去对王勋臣的评价很不一样,像晚清陆九芝《世补斋医书》(1866年刊)就曾攻讦王勋臣是“教人于薯骼堆中,杀人场上学医道。。而陈垣先生一反其说,从解剖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性出发,于题词中指出王勋臣“能为是反古之言,譬之于儒,则黄梨洲之俦也。-…·使吾国医林尽效先生乎,则吾国医学何至不竞如是I”陈垣先生所撰《王勋臣像题词》是在《医学卫生报》第二期发表的,时1908年9月,它是我国介绍王勋臣医学贡献的最早一篇,非常可贵。另一篇《中国解剖学史料》则是1910年一23—11月和12月在《光华医事卫生杂志》第四、五两期发表的,《中西医学报》曾于1912年11月转载。后一篇文章,收录我国有关解剖的历史记载相当丰富,可以说它是我国解剖学的最早系统撰述。它不仅收录《内经》、《史记》,《汉书》以及多种文史、医书中有关史料,而更应推崇的是陈垣先生的着眼点是从传统医学的最早历史出发,来阐明解剖学在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重要意义,无疑这些论述是非常有力的,陈垣先生后来能成为史学大师,实际早在他青年时代治医学史的广收博览过程中,已显露出非凡的才华。三、论述近代医学生理学陈先生秉医学革新之志,对近代医学生理也有深刻研究,发表在《医学卫生报》第一期的《说诊脉》和第二期的《说肾》两文,可以说是向国人介绍生理学的代表论述。因为陈先生的论文不仅仅是介绍近代医学的生理理论,而是在解剖生理基础上,对我国固有医学提出自己的观点,虽然他的观点不无讨论之余地,但在二十世纪初,他的勇于探索新知的精神,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按我国医学固有的诊法是所谓望、闻,问、切。四诊之中,切诊最难凭藉。晋王叔和著《脉经》,分脉象为24种,《脉经》序言曾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在心易了,指下难明。,又说“谓沉为浮,则方治永乖,以缓为迟,则危殆立见”。可见,我国著名医学《脉经》的作者王叔和,对我国脉诊也是抱着谨慎态度的。明代李时珍《濒湖脉学》也指出,望闻问切,“脉乃四诊之末”。以为脉诊不能徒凭。但在我国旧社会,一般人有病,总以为医生诊脉一定具有什么奥秘的道理或技术,千百年来世代相传,而不谙知脉搏眺动乃是一种人体的生理活动现象,有之,则是从陈垣先生起始,他把近代有关脉搏的生理知识首先介绍给国人。他说:“世人亦知脉之何自来乎?脉来自心耳1脉犹水喉,心犹水泵。水之能行,由于水泵之压力,血之能行,由于心之缩力……水行于水喉,不觉其跳动,而血行于脉,则觉有跳动之力焉。”“脉之一缩一涨,医学上谓之‘至’数。脉之‘至,数,每分钟七十五至八十为常…”。这是陈先生根据心脏血液循环之理所作的阐述,意在讲明现代生理学关于脉搏跳动之理。而我国脉学中所谓寸关尺理论,陈先生则以为“在解剖学未明之世,凭个人之理想,于无可知病之处,而姑作一求病之方,其用意亦良苦矣1。从而认为我国古代医学的这种诊断方法,乃是一种未明解剖生理学的产物。前面提到,我国医学是四诊并行,李时珍所谓“脉乃四诊之末”也是把切脉列为诊断的一项参考,并非凡是疾病都要依靠诊脉作为惟一诊断方法。但是,这里陈先生把近代医学生理介绍于我国,以启迪新知,在二十世纪之初,那时我国人民尚在对这些外来知识处于蒙昧的时候,陈先生所论无疑是有着振聋发聩的深意的。《说肾》一文,也是一篇从生理学角度论述肾脏结构和功能的文章。因为在我国医学中素有所谓肾亏或滋肾、补肾之说。陈先生则指出:肾(指内肾)“滤尿器也。,“睾丸诚所以生精”。这样肾不生精,所谓。肾亏”之说就很难成立,因此就不存在滋肾、补肾的问题。以上二文,都是从近代生理学角度提出问题。当然我国医学历史悠久,它是几千年和疾病作斗争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它和近代医学以生理解剖为基础的医学有着相当差异,我们不能因陈先生所提出的问题,就得出我国医学理论是无根据的结论,但是有益的启发是我国医学理一.24—论有些是不符合脏腑生理实际的。如陈先生所指的肾非“精窟。,。睾丸诚所以生精。,就是如此。事实上,中医解释。肾亏。,是从广义上解释,认为五脏精华都聚于肾,这种说法,近代解剖学就无法证实。但陈先生所指出的问题,还是颇为有益的,至少它对于明确中西医理的区分是有好处的。四,关于传染病和细菌按传染病在我国发现很早,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直接指明该书是针对发热性疾病(包括传染病)的治疗而著成的。但对于象细菌传染等则毫无认识。其后,中国医书记载一种。肺痨。病,又称为“尸注。或。传尸”、“转注。。唐王焘《》卜台秘要》方,指出:“传尸之疾,本起于无端,莫问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内传毒气,周遍五脏,渐就赢瘦,以至于死,死讫复易家亲一人,故曰‘传尸’,亦名‘转注”。这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的记述。宋代以后,我国医书又有。痨虫。之说,认为。染患日久,莫不化而为虫。,但它并不能说与近世发现的细菌有着同一的概念。为此陈先生特著《肺痨病传染之古说》,除依据中医古文献记载肺痨病的原始和中医的认识外,指出这种虫病,并不就指的是今日之细菌,不能。强为附会。。因为今日之细菌“非用三百,五百倍以上之显微镜,及以特别之著色法染之,尚不能见。其形细如发,焉有肉眼可见。之理。所以中医古书上虽然记述痨虫的形状,但都“不足据。。这是陈先生把近代医学成就和我国古医书记载区别分开,使人们免得以为我国古医书所记载的虫,即今日所言之细菌,这样可以促使国人对于近代医学有一更新认识。另外,陈先生还在一篇。答读者问”中谈到“虎列拉。(holorine,日本土语称“过落利”),指出这也是一种由细菌引起的疾病。有人认为“虎列拉。与中国所谓之。霍乱。音相近,因而视为一病。陈先生以广博的医学知识指明,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霍乱。是一种胃肠发炎病;而“虎列拉。则是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虎列拉于]817年起于印度,1831年传于欧罗巴。所以二者不得混同。(按:我国现代医学中由霍乱弧菌所致的烈性肠道传染病,仍名之为。霍乱。即cholera。)陈先生为了宣扬国人对于细菌学的知识,他根据《日本医事新闻》发表的志贺博士所撰德国细菌学家《古弗先生传》(古弗,RobertKochl843—1910,近人译为科赫)译成中文,并写有《古弗先生之业绩》。(按:古弗原是德国柏林大学教授,并曾任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在研究传染性疾病过程中采用染色法发现细菌,1882年并分离出结核杆菌、炭疽杆菌和传染性弧菌,同时确证这些细菌与疾病之关系。我国1982年为了纪念古弗的伟大发现对人类健康所作的贡献,曾举行了纪念活动,并发行了纪念邮票。)陈先生的这两篇译著详述了古弗发现细菌之经过,并逐年排列古弗对细菌学观察研究之过程,可以说是我国介绍细菌发现者古弗先生逝世的最早具有纪念性质的文章,是近代医学史的重要记述。五、关于免疫免疫学在我国亦发端较早,相传始于宋代,清俞茂鲲《痘科金镜赋》则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用天花病人痘浆接种于健康人的鼻孔,以预防天花的严重痞染。这是我国人民和疾病作斗争的一项重要发明。这种免疫方法曾传播到欧洲许多国家实施应用,成为现代免疫学之先驱。其后18世纪时,英国医生琴纳

文章来源:国医论坛 网址: http://gylt.400nongye.com/lunwen/itemid-4386.shtml


上一篇: 报春花枝俏——纪念中华医学会成立七十周年
下一篇: 财政与税收论文_高质量发展阶段县域财政金融的守正创新——第五届全国县域治理高层论坛综述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国医论坛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